艺术

发布时间2025-04-17 17:39:34
重磅官宣!栋梁展将延期至8月31日!
活动内容

designverse设计宇宙入驻设计类机构:趣看美术馆

 

展览前言

——

遗憾没有见过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那一双瘦削的身影,庆幸能够从资料中听到梁先生的声音。毫不怀疑支撑梁先生身体的绝不只有长期穿着的钢架,鼓舞林先生打破医生断言的一定有心中对专业、对他人的爱。于是一遍一遍地体会栋梁的含义,并在挥别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借助展览与大家重温那段记忆。
栋梁是要有高度的。需要曾经越过重洋,并俯瞰重洋。于是今天的展览始于二位先生的求学。家学的积淀、西学的思路、国学的方向编织在一起,辅以先生活跃的天性,囊括文学、史学、科学、技术的视野,既是二位先生成就的起点,也可以说开阔了先生学术的天空。
栋梁是要有强度的。需要研读艰深的文字,需要承受奔波的劳苦。于是今天展览的中心部分是先生亲身参与建立的一连串中国建筑史学的里程碑。表面上难以承受的枯燥,经历了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幻化成为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更加重要的是,二位先生那种鼎新须先温故的立场,虽然在历史的波涛中几经沉浮,但是理应赢得所有人的尊敬。
栋梁是要有跨度的。需要以社会为己任,以教育为目标,而跨越历史研究、规划设计实践、遗产保护,以及一切面向健康子孙的关切。今天展览的这几个章节,简短而务求有力。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北京古城为首的一系列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的创办。从学术研究到用学术回馈社会,映射出两位青年成长为另一代的父母、祖父母,乃至于先知一般的心胸,并且准备好做出自我的牺牲。
栋梁不会把自我牺牲看作牺牲,栋梁的心胸使得压力变成了快乐;栋梁的快乐可以感染整座建筑。用梁先生自己的词汇,做一个严谨而快乐的“拙匠”。做一个拙匠,让我们这个明星时代的建筑学人以此共勉。

展览简介

——

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在中国建筑学界是特殊的“通才型”人物。他们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包括理论与实践)以及建筑教育(包括专业与科普教育)等建筑学的诸多重要领域,皆有着杰出的乃至开创性的贡献,并且影响深远。他们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他们曾分别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他们曾携手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桃李满天下;由梁思成主持、林徽因积极参与完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期望通过尽可能丰富、翔实的原始文献,较为全面地呈现梁、林二位先生在上述众多领域的斐然成就,回顾与反思其精彩、卓越而又令人感慨的学术生涯,更加立体地呈现两位建筑宗师的品格与精神特质。展览分为5个主要单元:“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共计展出近400件(组)展品,包括:由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包括原件与高仿复制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历史照片,以及若干空间装置、沉浸式多媒体作品等。其中,林徽因于1928年9月在上海写给梁启超的珍贵信件更是首次展出。展品的收藏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及校史馆、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部分展品(特别是一批珍贵的书信、老照片)由梁思成亲属提供。此外,还由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写了各展览单元的导言。

 

部分展品

——

2024年5月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补发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

复制

林徽因亲属提供

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

1925年

复制

匿名收藏

林徽因为宾大美术学院设计的圣诞卡

1926年

复制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林徽因致梁再冰信

1937年7月

复制

梁再冰提供

山西应县木塔剖面图

梁思成、莫宗江实测,1935年绘图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山西应县木塔一层剖面测稿

梁思成、莫宗江于1933年9月20日测绘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林徽因致费慰梅信及插图

1936年5月7日

复制

梁思成亲属提供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剖面图

英文版,1946年完稿

复制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

1950年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手稿)

1950年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1950年9月20日

江门市博物馆藏

梁思成致彭真信,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的建议(手稿)

1951年8月29日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立面图

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绘制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东北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

1930—1931年

童明  提供

前排  左一:蔡方荫;左二:童寯;左三:周淑清;左四:陈植;左五:梁思成;右一:张公甫(?)

二排  左二:白凤仪;左三:刘国恩;左四:郭毓麟;右二:张鎛;右三:推测为赵法参(字正之)

三排  左五:石麟炳;左六:萧鼎华;左七:推测为张连步;左八:刘致平;左九:刘鸿典

四排  左二:唐璞;左三:费康;左四:陈绎勤;左五:曾子泉;左六:林宣;右二:推测为耿鸿枢

梁思成、林徽因于沈阳北陵

1928—1930年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原吉林省立大学校址设计蓝图

1930年建成

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设计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沈阳北陵测稿及速写

1929—1931年

梁思成绘

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信手稿,信中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5年3月9日

复制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梁思成1947年担任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顾问时发言的影像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在日本横滨主编《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与子女合影

左起梁思成、梁启超、梁思永、梁思顺。照片上方为梁启超亲笔题字:“新民丛报时代任公及顺成永三儿。”

约1906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梁思成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客厅中

1931—1937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林徽因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书房中

1931—1937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林徽因与梁再冰、梁从诫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庭院中

1935/1936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1933年9月梁思成于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3年9月林徽因于云冈石窟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3年9月莫宗江于应县木塔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4年8月林徽因于汾阳峪道河磨坊改建的别墅中写作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4年8月林徽因于汾阳小相村灵岩寺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4年8月林徽因于太原晋祠圣母庙殿前鱼沼飞梁之上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6年梁思成于太原晋祠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6年梁思成、麦俨增考察太原天龙山石窟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6年梁思成考察山西临汾大云寺塔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7年6月26日林徽因测绘榆次雨花宫大殿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7年7月林徽因于五台山显通寺铜塔前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1937年7月林徽因于五台山清凉寺清凉石下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林徽因绘家乡福建风景(水彩)

梁思成亲属提供

梁思成1955年绘谐趣园霁清轩门(水彩)

梁思成亲属提供

林徽因致梁启超信,1928年于上海

梁思成亲属提供

梁思成致费慰梅信,1946年10月23日于上海

梁思成亲属提供

展览基本信息

——

栋 梁

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

 

 

展览时间

2025年1月23日至2025年8月31日

 

展览地点

趣看美术馆

 

主办单位

上海市建筑学会

 

学术支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中国紫禁城学会

 

承办单位

趣看美术馆

 

支持单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杭州晚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总策划

庄惟敏/赵国英/王海松/王辉

 

策展人

刘畅/苏丹/王南

 

学术内容

王贵祥/左川/贾珺/刘亦师/王青春/李路珂

王军/赵鹏/汪悦进/赖德霖/丁垚/王金平/宋辉/王波峰/吕晨晨

 

展览统筹

陈迟

 

展陈设计

王宁

 

视觉设计

姜慎微/王雅儒

 

展览执行

王宁/陈迟/姜慎微

 

多媒体制作

张荐/王卓男/岳祺/王南/姜慎微/王雅儒/杨澍/邓佳馨/闵嘉剑/于博柔

 

音视频剪辑

房曦桐/孟禹彤

 

光影故事创意设计与制作

王丹薇/程胜豪/吕维敏/潘芷妍

零卡文化/午吉影业/灵现XR/圆锥日数字媒体工作室

 

文献整理

杨澍/赵萨日娜/杨雪/黎亮/王飞宁

全球知识雷锋/王洁辰(英文翻译)

 

项目统筹

赫海龙/于晓芹/章珊珊

 

项目执行

王丹薇/吕维敏/潘芷妍/余骏杰

 

场馆运营

何遐/刘湘一/姜云磊/卫梅

 

宣传推广

杨澍/刘任凯旋/吴思蕴/李运/尹未名

 

特别鸣谢

林洙/梁再冰/梁鉴/于葵/于晓东/傅熹年/张水澄/童明/张琴/林慈/周琬/白阳

胡习习/刘文辉/相南/汪晓茜/冯棣/卢健松/朱旭峰/惠鹏宇/朱朝晖

读库

 

媒体支持

《建筑史学刊》/《建筑遗产》/「人文清华」讲坛/全球知识雷锋/建筑档案/Elle Deco/东西文娱

Q&A
评论

请至pc端报名参赛

联系我们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