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岩松:以未来的眼光看待城市更新,设计是用新的方式表达对老的尊重
设计宇宙内容中心
(
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张江之尚),发布时间2024-01-05 18:55:32
-
版权声明:本链接内容均系版权方发布,版权属于 设计宇宙内容中心(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张江之尚),编辑版本版权属于设计宇宙designverse,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此链接内容。欢迎转发此链接。

编辑部:在“张江之尚”这个工业遗存改造项目里,您对“万米仓”进行改造设计。这栋建筑改造的总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马岩松:这是一个老厂房改造项目,需要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万米仓”是“张江之尚”最大的工业遗存建筑,原有空间狭长又高耸。设计保留了场地的大空间,同时引入新建筑及功能,以并置的方式实现新老时空的对话。对我而言,新老并存对于现实很重要,这也是我的原则。


编辑部:据悉,您到项目场地之后,就涌现了“方舟”的想法,可否谈一谈这个设计灵感的来源?
马岩松:这个设计其实是来源于一个现实的问题。当我们想保留原有建筑的时候,却无法实现办公功能的置入,即新的功能和老的建筑之间产生了矛盾。而“方舟”的提出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其实是一层漂浮的结构,被放置在老建筑的上方,承载了新的办公功能。

▲马岩松设计手稿
原有建筑的屋顶仅仅是一个棚子,改造后变成了一个飞船。而设计是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的。我第一次去现场的时候,这个又大又高的空间让我感到极为震撼,当时就觉得要保留这个1万平方米的大空间。后来,设计将老厂房空间转化为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客厅,实现了分层的立体建筑,上方漂浮的是融合了办公功能的新建筑,下方是开放的具有城市功能的老建筑。

▲改造前,屋顶是一个棚子,下方的老厂房空间又大又高,在现场看十分震撼。

编辑部:整个张江之尚项目,旨在成为有活力、有特色、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可持续魅力城区,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科创领域的年轻人,提供满足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泛文化空间。您是如何将这个总的项目宗旨融入具体设计表达里的?此外,在功能和业态方面的布局,是如何考量的?
马岩松:设计新增了办公功能。而办公环境是需要良好的采光和宽阔的视野,由此将其放在高处十分合适。在这层办公建筑之上,将屋顶构建为公共空间,鼓励人们登高来此眺望远方以及周边景色。“方舟”呈现出具有未来感的造型,科技感的特征与老厂房的旧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从文化角度看也十分有意思。



▲业态布局
在建筑概念方面,设计创造了一种新时空。我们身处的城市一般都是现代的,即使是留存了一些有关历史的记忆,在外露的时候也会展现出比较现实的形象。当老建筑只是被保留下来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历史的印记,象征着过去的一个年代。当新老建筑相融合的时候,它就会产生一种超时空、超现实的感觉。这是现代城市所缺乏的,而这种异样的空间却能给城市注入活力。
在这种跨时空的氛围里,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被激发,会产生一些超现实的想法。我们在介入公共建筑或文化建筑的时候,都乐于营造这种氛围空间,它能带给人们一些精神方面或心理方面的化学反应。


编辑部:“万米仓”毗邻川杨河,是连接张江副中心的重要城市节点,与地标张江“科学之门”双子塔隔水相望,仅200米的距离。您对这一独特且具有优势的位置的理解是什么?在项目设计里是如何演绎的?
马岩松:张江地处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拥有着极强的现代感。历史建筑代表着一段时间。水的流动也像时间流逝一样。在老厂房建成的时候,水就在其左右,方便了货船的运输。

▲改造前,万米仓毗邻川杨河,往来货船曾在此将原料送入水泥厂。
水一直在流动,时间也一直在流动,而未来则是城市最终需要到达的地方。因此,我们将流动的时间感体现在项目里。通过新建筑和老厂房的并置,设计实现了新老对话,并透露出一种未知感,这是对时间感的一种表达,而非简单的强化工业遗产。

▲改造后,这里是新旧对话的滨水城市客厅。
我们身处现代,对于过去的工业文明的建筑,不需要再将其复原或让其变得伟大。老建筑见证了过往的生活,天然具有一种吸引力。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它流动到未来。对于上海这座现代都市,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做法。
编辑部:“万米仓”的改造,有很多城市友好的设计手法。例如,首层沿河界面的打开,与滨水广场相融合;屋顶被打造为城市公共空间,在可达性方面亦设置了五个直梯及楼梯。您如何看待城市友好的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合理及创新运用?它将给城市以及使用者和旁观者分别带来哪些影响?
马岩松:在我看来,公共建筑应该具有开放的意识,鼓励人们使用并和空间互动。例如,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屋顶,将其转变为公共空间。其实,所有的建筑都有可能是公共建筑,即使是住宅楼,上方也都可以设计公共空间。而企业总部或办公园区,也应该创造公共空间,促进园区内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各种可能的活动在此发生。

公共空间还应该具有质量。设计需要为空间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激发人们交流的意愿,比如教堂就是成功的公共空间。此外,设计还需要让空间里的人感受到心灵的启发或者思想的变化。当人进入一个空间里,他不仅使用了空间,还对很多事产生了新的看法,这就是好的公共空间。因此,设计一定要具有超越功能的艺术性。
编辑部:您对于可持续设计的理解是什么?此外,好的可持续设计是什么样的?
马岩松:可持续的理解在于能源对环境的影响,设计则不能太过消耗能量。“万米仓”改造项目里,我们将可持续视为重要的考量。
漂浮的屋顶下方,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客厅,展现出半室内半室外的设计,我们在这个城市客厅之中又内置了一个“空间盒子”,结合外部保留的老墙,这就相当于设计了两层保温墙。上方的新建筑也是保温层,屋顶设计绿化并安装光伏板。这些都是节能措施,其最关键的点,在于保留老墙体。

城市更新的设计不同于新建建筑的设计,它需要利用老的材料和老的结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我们尽量充分使用原有建筑材料,综合考虑并平衡可持续设计。此外,文化的可持续也需要纳入考量。仅从功能出发或者使用高科技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科技一般二十年更迭一次,在建筑功能发生变化的时候,文化就要具有可持续。例如,人们视若珍宝的文化遗产,虽然功能发生了变化,建筑却没有被拆除,而是一直在使用,这就是一种可持续设计。当功能建筑使用了高级材料或机器设备后,经过一段时间,随着科技过时就需要再次设计。因此,可持续设计需要以一段较长时间的标准来衡量。
编辑部:张江之尚邀请了12位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参与共同完成项目。与这些大师“同台竞技”,您对此有哪些想法和感受?此外,在近日面向公众亮相的12幅手稿中,您对哪些印象比较深刻?
马岩松:当一个项目同时邀请多位建筑师进行设计的时候,整个园区会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就像是一个迷你城市。在我看来,这种多样性很好,也很重要,它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多样性既代表了丰富性,又彰显了开放性。而每位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基本不太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由此,整个项目能够呈现出,大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如何看待自己未来的生活。这种图景就显得十分有趣。


▲张江之尚12幅设计手稿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亮相。
编辑部:在面对工业遗存改造项目的时候,最重要的考量是什么?对于新旧关系的处理,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点?
马岩松:我们需要以一种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改造。在中国,人们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习惯于以怀旧的心态往回看。在我看来,历史应该成为一种源泉,我们从中能汲取能量,并得以更好地走向未来。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改造,就会比较成功。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回到了过去,那么,历史就会局限我们的发展,这种改造就不太成功。

编辑部:近期,您在深圳举办了“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同时,您也在上海参加了“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对于这些经历,您的感受是什么?
马岩松:展览和论坛是一种与公众交流的方式。首先,设计师需要一种媒介来实现与公众的对话。其次,设计师有义务让公众了解建筑乃至城市形成的过程。第三,公众应该形成一种参与讨论城市建设的习惯。
如果我们想在千城一面的现实里,让每个地方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及社区精神,那么,就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公众参与。因此,设计需要公众的参与,且在参与过程中,建筑师或规划师需要秉持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同的声音。我们也正在通过举办展览和参加大会的方式来实现以上想法。




编辑部:您对于张江之尚项目的期待是什么?
马岩松:张江之尚项目采用了一种新的试验模式,非常集中地汇聚了一批中外建筑师,来共同实现一个整体的设计。项目场地的规模没有很大,却探讨了许多在中国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关于历史的,有关于发展的,比如城市规划是否太单一,建筑功能是否太少,设计是否太平淡,以及对待历史的方式是否太简单,诸如此类的话题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很大的议题。我期待张江之尚能够具有示范的意义,对未来的项目实践产生影响。


购物中心的春日经济,打造拥抱自然的应景治愈力
GLC受邀将在2025未来文旅酒店科技自然与人文设计论坛上担任演讲嘉宾
IP破圈,架起商业体与消费者情感链接的桥梁

设计宇宙大奖Designverse Awards2024-2025年鉴

DesignverseAwards设计宇宙大奖公布终审评委团第二批成员丨36位全球领袖专家赋能设计产业可持续未来

DesignverseAwards设计宇宙大奖公布终审评委团首批成员丨36位全球领袖专家赋能设计产业可持续未来

德禄空间PLUS“给生活加精彩”系统家具设计大赛冠军作品《白色之上》设计师访谈

FGP Atelier在中国的广州国际文化中心项目正式开始施工

气泡宇宙bubbleverse丨VAVE Studio

订阅我们的资讯
切勿错过全球大设计产业链大事件和重要设计资源公司和新产品的推荐
联系我们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