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其他,#张江水泥厂,#工业遗存更新,#万米仓,IP:张江之尚

马岩松:以未来的眼光看待城市更新,设计是用新的方式表达对老的尊重

设计宇宙内容中心 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张江之尚),发布时间2024-01-05 18:55:32

项目工程信息

-

1.png

2.jpg

 设计宇宙内容中心、verse编辑部与张江之尚合作专访
3.png
版权声明:本链接内容均系版权方发布,版权属于designverse设计宇宙,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此链接内容。欢迎转发此链接。

 

4.jpg

 

 

编辑部:在“张江之尚”这个工业遗存改造项目里,您对“万米仓”进行改造设计。这栋建筑改造的总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马岩松:这是一个老厂房改造项目,需要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万米仓”是“张江之尚”最大的工业遗存建筑,原有空间狭长又高耸。设计保留了场地的大空间,同时引入新建筑及功能,以并置的方式实现新老时空的对话。对我而言,新老并存对于现实很重要,这也是我的原则。

5.jpg
6.jpg
▲总平面图

7.jpg

编辑部:据悉,您到项目场地之后,就涌现了“方舟”的想法,可否谈一谈这个设计灵感的来源?

马岩松:这个设计其实是来源于一个现实的问题。当我们想保留原有建筑的时候,却无法实现办公功能的置入,即新的功能和老的建筑之间产生了矛盾。而“方舟”的提出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其实是一层漂浮的结构,被放置在老建筑的上方,承载了新的办公功能。

8.png

▲马岩松设计手稿

9.jpg

原有建筑的屋顶仅仅是一个棚子,改造后变成了一个飞船。而设计是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的。我第一次去现场的时候,这个又大又高的空间让我感到极为震撼,当时就觉得要保留这个1万平方米的大空间。后来,设计将老厂房空间转化为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客厅,实现了分层的立体建筑,上方漂浮的是融合了办公功能的新建筑,下方是开放的具有城市功能的老建筑。

10.jpg

▲改造前,屋顶是一个棚子,下方的老厂房空间又大又高,在现场看十分震撼。

11.jpg
▲改造后,屋顶是一个飞船,融合了办公功能,下方是开放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客厅。

12.png

 

13.jpg

 

编辑部:整个张江之尚项目,旨在成为有活力、有特色、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可持续魅力城区,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科创领域的年轻人,提供满足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泛文化空间。您是如何将这个总的项目宗旨融入具体设计表达里的?此外,在功能和业态方面的布局,是如何考量的?

马岩松:设计新增了办公功能。而办公环境是需要良好的采光和宽阔的视野,由此将其放在高处十分合适。在这层办公建筑之上,将屋顶构建为公共空间,鼓励人们登高来此眺望远方以及周边景色。“方舟”呈现出具有未来感的造型,科技感的特征与老厂房的旧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从文化角度看也十分有意思。

14.jpg
▲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飞船造型,与老厂房旧貌形成鲜明对比。
640.png
15.png

 ▲业态布局

在建筑概念方面,设计创造了一种新时空。我们身处的城市一般都是现代的,即使是留存了一些有关历史的记忆,在外露的时候也会展现出比较现实的形象。当老建筑只是被保留下来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历史的印记,象征着过去的一个年代。当新老建筑相融合的时候,它就会产生一种超时空、超现实的感觉。这是现代城市所缺乏的,而这种异样的空间却能给城市注入活力。

16.jpg

在这种跨时空的氛围里,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被激发,会产生一些超现实的想法。我们在介入公共建筑或文化建筑的时候,都乐于营造这种氛围空间,它能带给人们一些精神方面或心理方面的化学反应。

17.jpg
18.jpg

19.jpg

 

编辑部:“万米仓”毗邻川杨河,是连接张江副中心的重要城市节点,与地标张江“科学之门”双子塔隔水相望,仅200米的距离。您对这一独特且具有优势的位置的理解是什么?在项目设计里是如何演绎的?

马岩松:张江地处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拥有着极强的现代感。历史建筑代表着一段时间。水的流动也像时间流逝一样。在老厂房建成的时候,水就在其左右,方便了货船的运输。

20.jpg

▲改造前,万米仓毗邻川杨河,往来货船曾在此将原料送入水泥厂。

水一直在流动,时间也一直在流动,而未来则是城市最终需要到达的地方。因此,我们将流动的时间感体现在项目里。通过新建筑和老厂房的并置,设计实现了新老对话,并透露出一种未知感,这是对时间感的一种表达,而非简单的强化工业遗产。

21.jpg

▲改造后,这里是新旧对话的滨水城市客厅。

我们身处现代,对于过去的工业文明的建筑,不需要再将其复原或让其变得伟大。老建筑见证了过往的生活,天然具有一种吸引力。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它流动到未来。对于上海这座现代都市,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做法。

22.gif

 

23.jpg

 

编辑部:“万米仓”的改造,有很多城市友好的设计手法。例如,首层沿河界面的打开,与滨水广场相融合;屋顶被打造为城市公共空间,在可达性方面亦设置了五个直梯及楼梯。您如何看待城市友好的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合理及创新运用?它将给城市以及使用者和旁观者分别带来哪些影响?

马岩松:在我看来,公共建筑应该具有开放的意识,鼓励人们使用并和空间互动。例如,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屋顶,将其转变为公共空间。其实,所有的建筑都有可能是公共建筑,即使是住宅楼,上方也都可以设计公共空间。而企业总部或办公园区,也应该创造公共空间,促进园区内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各种可能的活动在此发生。

24.png

25.png

640 (1).png

公共空间还应该具有质量。设计需要为空间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激发人们交流的意愿,比如教堂就是成功的公共空间。此外,设计还需要让空间里的人感受到心灵的启发或者思想的变化。当人进入一个空间里,他不仅使用了空间,还对很多事产生了新的看法,这就是好的公共空间。因此,设计一定要具有超越功能的艺术性。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编辑部:您对于可持续设计的理解是什么?此外,好的可持续设计是什么样的?

马岩松:可持续的理解在于能源对环境的影响,设计则不能太过消耗能量。“万米仓”改造项目里,我们将可持续视为重要的考量。

漂浮的屋顶下方,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客厅,展现出半室内半室外的设计,我们在这个城市客厅之中又内置了一个“空间盒子”,结合外部保留的老墙,这就相当于设计了两层保温墙。上方的新建筑也是保温层,屋顶设计绿化并安装光伏板。这些都是节能措施,其最关键的点,在于保留老墙体。

30.png

640.jpg

城市更新的设计不同于新建建筑的设计,它需要利用老的材料和老的结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我们尽量充分使用原有建筑材料,综合考虑并平衡可持续设计。此外,文化的可持续也需要纳入考量。仅从功能出发或者使用高科技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科技一般二十年更迭一次,在建筑功能发生变化的时候,文化就要具有可持续。例如,人们视若珍宝的文化遗产,虽然功能发生了变化,建筑却没有被拆除,而是一直在使用,这就是一种可持续设计。当功能建筑使用了高级材料或机器设备后,经过一段时间,随着科技过时就需要再次设计。因此,可持续设计需要以一段较长时间的标准来衡量。

 

31.jpg

编辑部:张江之尚邀请了12位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参与共同完成项目。与这些大师“同台竞技”,您对此有哪些想法和感受?此外,在近日面向公众亮相的12幅手稿中,您对哪些印象比较深刻?

马岩松:当一个项目同时邀请多位建筑师进行设计的时候,整个园区会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就像是一个迷你城市。在我看来,这种多样性很好,也很重要,它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多样性既代表了丰富性,又彰显了开放性。而每位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基本不太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由此,整个项目能够呈现出,大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如何看待自己未来的生活。这种图景就显得十分有趣。

32.png
▲张江之尚由12位设计大师联袂完成,包括安藤忠雄、姜平、马岩松、柳亦春、刘宇扬、庄慎、王硕、张斌、刘珩、雅克·费尔叶、祝晓峰、德怀特·劳等国内外知名先锋建筑与景观设计大师。
33.png

▲张江之尚12幅设计手稿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亮相。

 

34.jpg

 

编辑部:在面对工业遗存改造项目的时候,最重要的考量是什么?对于新旧关系的处理,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点?

马岩松:我们需要以一种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改造。在中国,人们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习惯于以怀旧的心态往回看。在我看来,历史应该成为一种源泉,我们从中能汲取能量,并得以更好地走向未来。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改造,就会比较成功。但如果我们仅仅是回到了过去,那么,历史就会局限我们的发展,这种改造就不太成功。

35.jpg
▲2023年12月12日,在“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副教授蒋昌建主持,国际钢琴大师、联合国和平大使郎朗与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马岩松展开了跨界对“Tan”。马岩松在谈及城市更新设计的时候坦言,“我一旦有机会参与更新改造这种(项目),我肯定是用一种新的方式介入,但是表达一种对老的尊重”。

 

 36.jpg

 

 

编辑部:近期,您在深圳举办了“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同时,您也在上海参加了“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对于这些经历,您的感受是什么?

马岩松:展览和论坛是一种与公众交流的方式。首先,设计师需要一种媒介来实现与公众的对话。其次,设计师有义务让公众了解建筑乃至城市形成的过程。第三,公众应该形成一种参与讨论城市建设的习惯。

如果我们想在千城一面的现实里,让每个地方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及社区精神,那么,就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公众参与。因此,设计需要公众的参与,且在参与过程中,建筑师或规划师需要秉持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同的声音。我们也正在通过举办展览和参加大会的方式来实现以上想法。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于2023年9月29日至12月17日在深圳举办,在超过3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立体地呈现MAD成立近20年来的52个重要项目。同期举办系列主题论坛,为观众带来了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流动的艺术、文化跨界等三场精彩的论坛,将建筑话题拓展到与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涉及城市、建筑、艺术、文学等内容。

42.jpg

 

编辑部:您对于张江之尚项目的期待是什么?

马岩松:张江之尚项目采用了一种新的试验模式,非常集中地汇聚了一批中外建筑师,来共同实现一个整体的设计。项目场地的规模没有很大,却探讨了许多在中国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关于历史的,有关于发展的,比如城市规划是否太单一,建筑功能是否太少,设计是否太平淡,以及对待历史的方式是否太简单,诸如此类的话题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很大的议题。我期待张江之尚能够具有示范的意义,对未来的项目实践产生影响。

43.png
▲张江之尚总体规划。“张江之尚”由上海地产集团携手张江集团共同打造,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重点项目,张江科学城副中心珍贵的工业遗存。项目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30万平方米;总计28栋建筑,含19栋花园独栋研发建筑、4栋研发办公建筑,以及5栋文化商业建筑,预计于2027年竣工。

 

 

 

-End-
图片提供:MAD建筑事务所,张江之尚
文章版权属于设计宇宙内容中心、verse编辑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产品图库
透明底图.png
tag
#张江水泥厂#工业遗存更新#万米仓
评论
更多相似文章
其他,#已建项目

购物中心的春日经济,打造拥抱自然的应景治愈力

其他,#已建项目

GLC受邀将在2025未来文旅酒店科技自然与人文设计论坛上担任演讲嘉宾

城市设计,其他,#已建项目

IP破圈,架起商业体与消费者情感链接的桥梁

该作者发布的更多项目
其他,#设计宇宙大奖2024-2025

设计宇宙大奖Designverse Awards2024-2025年鉴

其他,#设计宇宙大奖2025-2026

DesignverseAwards设计宇宙大奖公布终审评委团第二批成员丨36位全球领袖专家赋能设计产业可持续未来

其他,#设计宇宙大奖2025-2026

DesignverseAwards设计宇宙大奖公布终审评委团首批成员丨36位全球领袖专家赋能设计产业可持续未来

最受欢迎
其他,#家具设计

德禄空间PLUS“给生活加精彩”系统家具设计大赛冠军作品《白色之上》设计师访谈

A1-1建筑设计,A1-1.3文化建筑,文化中心

FGP Atelier在中国的广州国际文化中心项目正式开始施工

公共艺术,装置,#设计上海,#气泡宇宙

气泡宇宙bubbleverse丨VAVE Studio

奖项(0)
报导(0)

完整资源信息

联系我们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