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娄永琪:深入产业和经济的中国设计方兴未艾,而我们需要更多思考

设计宇宙内容中心 娄永琪),发布时间2020-05-08 13:50:26

娄永琪,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研究,并将至应用于城乡交互、教育和社区创新等领域。现任WDO世界设计组织执委、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等国内外学术职务,曾任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副主席。娄永琪在BODW2018、IFI 2017、IDSA 2016、ACMSIGCHI 2015等国际会议担任主旨演讲人,设计作品在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博物馆、米兰三年展博物馆等地展出;2014年受颁芬兰总统“一等狮子骑士”勋章。

verse编辑部您曾在论文里谈及“设计正在从以造物为核心的活动升级为处理复杂关系的活动。”那么,当代的设计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其中,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娄永琪: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即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一直都有一个叫做神射手的职业的存在。比如,石器时代,神射手是扔石头扔得最准的人;冷兵器时代,神射手是射箭最准的人、投标枪投得最准的人;火器时代,神射手是打枪打得最准的人;现在,神射手是编程编得最好的人。而现今发射的导弹,其背后都是计算机控制的。

▲娄永琪在阿里巴巴UCAN用户体验论坛大会上的演讲中谈及这个例子(我们先不谈设计师,谈另外一个职业,神射手。什么是神射手?石器时代是扔石头最准的,冷兵器时代是射箭最准的,火器时代是打枪打得最准的,现代战争,什么是神射手?——编程编的最好的。就是一群人用着计算机,发射的时候,不扣扳机,敲回车键。如果从具体技能来看的话,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何精准地命中目标”的使命没有改变,但具体的工具、技术、方式却一直在改变。)

因此,有些东西没变化,有些东西有变化。没有变的是需要精准地命中目标,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迭代的。具体的一种能力培养的方法,包括所用到的工具,其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程序员可能对于导弹的研发就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于设计而言,道理是相通的。没有变的是仍然要回归设计的本源。设计是一个用创意的方式来满足或者创造需求的学科。设计是和人的需求相关的。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如何创造人的需求?这一点至今未变。然而,设计的表现形式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革新,以及经济产业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提出的具备垂直和水平能力的“T 型 人才”设计教育框架

在现今这个信息时代,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处理实体世界,还需要处理信息世界,如何与比特世界相融合?面对各种新需求、新事物、新挑战,设计师的能力必须进行重新定义。例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年级的学生是需要学习开源硬件、软件编程这一基础课的。

verse编辑部这一课程给人印象特别深刻,那么,在当前的数字时代,设计思维发生了哪些变化?

▲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创意、技术和商业的“设计驱动的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

娄永琪:设计是基于满足和创造人的需求的研究,一直围绕着人来思考,所以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点没有变化。实际上,设计就是制定一个策略。“设”是连接了语言和行动,“计”是计策和计算的含义。设计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和创造人的需求,它会迭代的。虽然设计思维作为一个术语兴起的时间不太长,但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变化的。

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当经济和信息相关的时候,设计思维就需要充分呼应这个时代,而非停留在原先的大制造时代。如果设计思维停滞不前,就像是有骨头和肌肉却没有灵魂一样。当没有神经的时候,大脑中枢是无法指挥骨头和肌肉的。因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软硬件发挥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verse编辑部设计和创意的结合,能够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让产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您如何看待设计和产业的关系?以及设计和经济的关系?

娄永琪: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先导和准备。如果经济是被创造的,产业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那么,设计对产业的贡献早已存在,却也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与设计本身的变化是相关的。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设计在改变,即外部环境的变化催生了设计的变化;另一层,如果将设计放到整个创新链来看,我们会发现,设计从原先的产业和经济里的一个环节已转变为对全局起作用的角色。

例如,当我们以产业逻辑来思考的时候,科学家发明并申请专利,工程师将其工程化,工业设计师对产品进行设计美化,销售将其售卖,最后用户对其使用。其中,产品设计是整个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而阿里提出的全链路设计是服务设计,即设计覆盖整个行业。你会发现服务也需要设计,造物拓展到了整个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全流程,这在当下正在发生。

设计对经济和产业的触动方面发生了新的动向,设计正从被动服务拓展为更加主动的介入姿态,即主动设计。我曾在2015年同济大学举办的“主动设计论坛“上提及,原来的设计师是被动地等待业主上门委托其做设计,而现在的设计师是截然不同的,会更加主动地应对世界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设计会创造不一样的战略投资,设计进入了主动的状态。例如,美国硅谷获得风险投资的公司,其黄金组合通常是三种人,即技术员、营销师、设计师,他们在公司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设计甚至会占比三分之一的贡献度,即为公司创造三分之一的价值。

再举一个例子,小米公司八位联合创始人中有两位是设计师背景,这可以简单地认为设计为小米贡献了四分之一的价值,或者更多。因此,设计正在帮助创造前所未有的新经济和新产业,且方兴未艾。与此同时,设计还可以介入更多的挑战,比如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

verse编辑部我们了解到您也深入社区进行微更新的实践,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项目与我们分享?

▲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品牌发布会现场

娄永琪:近些年,我策划并推动了很多和社区相关的协同共创的项目,其中,“NICE2035”这一典型的设计介入社会创新的一系列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N是Neighborhood,I是Innovation,C是Creativity,E是Entrepreneurship,NICE2035就是思考在不远的未来2035年社区创新创业的意思。

项目通过设计激发了社区的活力,模糊了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首先,项目的初衷是基于对未来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将学生放在真实场景的挑战里培养,而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最好的课程在网上都能找到,从中能获得知识和信息,但是人的三观和胆识及协作能力等,是需要和一群人一起处理更加复杂的真实挑战来获得培养的。按着这一逻辑,将大学和社会的门打开,将社区作为大学,将大学作为社区,这是未来大学。

▲与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墙绘

其次是关于创新的源头。大家对城市创新的普遍认知是发生在科研院所、CBD、产业园区,而对社区的认知则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稳定问题等。我认为如果将社区作为创新链的源头来思考,这一可能性会让上海创新多出来很多小型发动机,即微引擎,而这些微引擎连在一起形成小而互联的态势,其马力可能会比大引擎还要大。将社区放在创新链的末端,即未来大学,这一城市创新源头在历史上是发生过的。例如,美国硅谷的车库文化,即惠普等最伟大的企业诞生在住宅的车库,而不是在CBD、产业园区或科创园区等。因此,如果我们将社区点石成金,那么,社区会成为城市创新的新引擎,基于这一假设推动了项目NICE2035。


▲改造前 - 第五届“四平空间创生”项目: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改造

▲改造后 - 第五届“四平空间创生”项目: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改造


实现目标主要依靠大学,实施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打开大学的门,将环境贡献给城市。这一行动最早从2013年开始,在2015年的时候,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得到了学院所在的四平街道的大力支持,为10万人口的社区设计了“四平三创社区“(创新、创业、创造)的愿景规划并上报给杨浦区政府,大家都觉得好,于是决定实施。第一个项目“四平空间创生”(Open Your State,OYS)从2015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年。每年,我们都会主动地和社区协作,成体系地运用设计,通过微创新来改变城市的“调调“。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实验室

第二步是创造内容,即一点点地把实验室从大学搬到社区里。例如,我们将原来的麻辣烫店改造成玻璃实验室和当代首饰中心,把学院门口的垃圾房改造成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实验室。对于学院而言,距离学院步行七八分钟的几百平方米的物业不属于我们,是街道的,但却是学院在使用并植入了内容。我仍然记得当时没有一家主流媒体是不报道这一事件的,其中,文汇报的一篇题目为“同济要在一条开满麻辣烫的小马路上孵化‘中国的卡地亚’”的报道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我们在学院周边还布置了很多类似的点,日复一日地建设和完善。

▲2017年6月19日文汇报头版报道了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的成立

第三步是思考更加长远的问题,把社区作为生活实验室,把大学作为开放众创中心,链接全球人才和中国机会,即“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我们在距离学院步行8分钟左右的地方找到一条社区的内街(四平路1028弄),从无到有地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室,有的是和企业合作,有的是和大学教授合作。由此,创新的想法不仅局限在纸上谈兵,可以将传统的学术产出在此转化成实在的社会影响。在我看来,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一个点子激发了各方纷纷响应,比如联合音乐家开设的“声音实验室”。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斯顿·马丁拉共达创意实验室”,它是全世界第一个冠名“拉共达”的创意实验室,也是英国超豪华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在英国本土之外第一个设计工作室。

随着企业、创新者、艺术家等的入驻,弄堂变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生态系统。我们期望的是将其作为大家共创未来的平台,催生各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这个未来经济孵化器里最终孵化出独角兽,改变各行各业,包括未来的教育、机器人、材料、智造、娱乐等。未来会如何不一样?我们希望初创者在这条街抱团取暖、相互激励,把想法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们在社区里推进的项目。目前的进展是计划在五月底开放“共享厨房”和“共享客厅”,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一新业态(承担了厨房和客厅的新型社交平台)。我认为,特别在后疫时代,这种基于社群的新社交,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很重要的风口。

▲共享厨房(by Jo Nagasaka / Schemata Architects,摄影:Kenta Hasegawa)

verse编辑部您是教师,是研究者,也是设计师,对于这三个角色的结合,您有哪些感触?

娄永琪:对我而言,这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研究者是科学研究,设计师是设计,教授的是设计。好的老师是能够自己创造的,是积极的社会改变者,而不是人类知识的搬运工,其教授的是自己创造的新知识。研究就是创造新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未来,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最好的研究者。作为设计师,怎么教“设计”,又怎么研究“设计”?其实教和研究本身都需要设计,即研究的设计、教学的设计。将设计思维运用在教学和研究是有助力的。此外,设计需要知行合一。设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行”,和“知”之间是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相融共生的关系。

verse编辑部对于教育,您的观点是什么?

娄永琪教育,包括之前提及的社区教育,归根结底是三个字“真、善、美”。“真”是实事求是。“善”是要有善意。最高明的教育是激发人的善意,这也适用于管理。人之初性本善,在后天的影响里,有些人的恻隐之心被其他事物占据了,于是,如何唤醒这一善意,是着眼点。“美”是挑战之美。社区项目离不开美,这是哲学意义的美。美不完全是视觉的美,还包括真,真本身就是一种美。比如,设计里无益于结构的装饰,有时我们会觉得不耐看,这是因为不真,它是为了装饰而装饰。不够真,所以就不够美。因此,“真、善、美”是有机融合的。

verse编辑部您最近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娄永琪:最近持续了几个月的疫情期间,我很清楚地感受到一个新的世界或者不一样的世界近在眼前。以前很多线性的思维可能会很快就不再适用。这一世界需要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我在思考如何用好设计这个专业,包括学院的内容以及上海作为科创中心的事。在这一即将到来的变局下,如何更加主动地、更加前瞻地思考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verse编辑部作为评委,您对于品域中国和Young BirdPlan携手举办的“2020年品域中国交互公共艺术装置系列设计竞赛——品域·凌云里”的期待是什么?

▲2020年品域中国交互公共艺术装置系列设计竞赛——品域·凌云里

截止时间:2020年5月14日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竞赛信息


娄永琪:我希望能看到范式创新层面的思考,即在已有的模式下如何做得更精致。这已经不再是最大的挑战。我相信在中国社区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此次竞赛一定会涌现出很多好作品。而未来的世界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对我而言,不一样的场景的思考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具体而言,可以是中国的创意、设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目前,从衣食住行到教育科研以及城市运营等,我们对其他文明的影响还很小。接下来,中国需要真正地、实在地发展。那么,中国的设计什么时候真正影响全世界,成为全世界趋之若鹜效仿的风向标?这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


-END-

本文部分图片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
更多相似文章
A1-1建筑设计,A1-3室内设计,A2技术顾问,#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设计宇宙发现你丨室内篇——酒吧设计

A1-1建筑设计,A1-3室内设计,A2技术顾问,#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设计宇宙发现你丨室内篇——餐厅设计

A1-1建筑设计,A1-3室内设计,A2技术顾问,#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设计宇宙发现你丨室内篇——咖啡馆设计

该作者发布的更多项目
其他,#张江水泥厂

庄慎:设计为张江之尚预留弹性空间,既满足当下需求又适应未来变化

其他,#张江水泥厂

柳亦春:建筑以轻盈纤弱的姿态,为张江之尚注入新的工业调性

其他,#设计宇宙大奖2025-2026

2025-2026 Designverse Awards 设计宇宙大奖全球报名沸腾启动,探秘命题亮点!

最受欢迎
A1-3室内设计,A1-3.2餐饮空间,餐厅,#餐厅,#艺术空间,#甜品店

MOFUN

A1-3室内设计,A1-3.9体育休闲,会所,#现代性

The Peach Club丨Spaces and Design

A1-1建筑设计,A1-1.1居住建筑,独户住宅

House with 5 retaining walls | 武田清明建築設計事務所

奖项(0)
报导(0)

完整资源信息

联系我们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