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微改造丨竖梁社
竖梁社 ,Release Time2024-05-21 09:37:00
项目位置 | Location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333号
业主单位 |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扬韬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 Design Firm
竖梁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石木川(佛山)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细部设计工作室
设计团队 | Design Team
主持建筑师 | Design Direction
钟冠球、宋刚、朱志远
设计团队 | Architectural Design
竖梁社:钟展宁、陈嘉明、段哲、陈伟坤、马环宇、饶尧、杨岭兰、朱尹昊、王虎、廖若辰、谢勇斌、罗越(实习)、卢学良(实习)、唐小涵(实习)、王恺(实习)、谢佳权(实习)、蔡东航(实习)、陈纳(实习)
深化团队 |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竖梁社钢砼工作室:孙晓民、郑梓茂、曾永杰、李光铭、陈兴松、林梓锐、林鸿钦、陈荣辉
合作单位 | Cooperative Team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翠平、郑旸、陈成谦、卢铭、黄灵杰、纪新锋、史梦霞、陈璧如、刘明朗、陈梦琪、张绮婷、赵笑寒
石木川:黄伟锋
细部设计工作室:姜涛
建筑面积 | Scale of Construction
总用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 | Design Time 2022.07
完成时间 | Completion Year 2024.02
摄影 | photographer
吴嗣铭、杨毅衡
Copyright Notice: The content of this link is released by the copyright owner 竖梁社. designverse owns the copyright of editing. Please do not reproduce the content of this link without authorization. Welcome to share this link.
广州“红双喜”烟厂旧址改造,不只是科技园区
项目背景
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前身为广州卷烟二厂旧厂,其前身可追溯到1949年由爱国华侨实业家简姓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州制造厂」,工厂生产的「双喜」「白金龙」「银行」「黄金龙」「七星」「百雀」是当时广州六大名烟。
△ 改造前的广州卷烟二厂旧厂址
2011年,为适应城市发展,卷烟二厂搬出市区,多数建筑进入空置状态。2022年扬韬科技落户卷烟二厂,科技与传统相融的改造思路初步形成。
△ 改造后的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
微更新与强联系
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陈家祠隔路相望,立项之时便倍受关注。地处中山七路和康王中路双主干交汇处,地铁1/8号线「陈家祠站」上盖,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 项目区位分析图
△ 扬韬广场与陈家祠隔路相望
旧厂区封闭且神秘,上世纪的工厂建筑粗犷风味得到保留,随处可见的管道、仪表以及机器仿佛昨日还在正常地运作。
△ 改造前的厂区内部
主体建筑的结构保存良好,可塑性强,不过主体建筑在空间布局 、垂直交通、消防疏散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 改造前的厂区建筑
为了满足新型产业的功能和空间需求,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和立面构成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功能适应性改造,以微改造轻介入为旧建筑植入新产业。
△ 改造后的功能分布分析图
△ 改造后的园区鸟瞰图
一线三环多节点
商业主轴从东北角的广场入口,经过林荫天道、中央广场、次广场,至南区龙津路出口区域,串连三个重要节点:入口广场、中央广场、南广场,并通过各区域的闭环动线连接的多个空间,最终打造为强连接性的主要街道,引导人流从东北角的地铁口通往其他场所。
△ 入口广场靠近地铁口,汇集人群
△ 中央广场吸引人群
△ 南广场串联商业与行人
打开围墙后,扬韬广场作为连接中山七路与龙津中路的全天候开放式园区,模糊了城市与园区的边界,重新化为城市一部分,成为承载新生活的老城开放街区。
△ 改造前的城市界面
△ 改造后的城市界面
△ 改造前的街道
△ 改造后活跃的开放式街区
为了满足老城区苛刻的停车配比,在边角位置分别设置两组立体机械车库,引导车流完成集约式停车——先在边角完成停车,再深入内部步行探索。
△ 立体机械车库
橙色风雨连廊
面对在城央如此零碎的工业旧址体量,设计考量的第一要事是 「连接」——连接人与建筑,连接场地与城市,连接传统与未来。
△ 微改造中的「连接」
第一次走进旧厂区勘察时,依稀还能闻到淡淡的烟草味,楼栋之间留存着各道工序间的运输连桥。受场地原有连廊系统的激发,用若干组醒目的橙色风雨连廊,把分散的楼栋串联起来。
△ 原有连廊和新增连廊分析图
△ 白天和夜晚的南广场
将最具有辨识度的2、3号楼之间的运货隧道重新塑造,体现“连接”的主题元素,成为项目的一张名片。
△ 改造前的运货隧道
△ 改造后的运货隧道
△ 通过隧道看园区
基于二层架立的连廊打造的双首层商业,增加了楼梯的数量,借此契机把楼梯塑造成几组雕塑,有的依附在建筑立面,有的独立成为体量,有的甚至成为塔体,融入连廊又各自独立,形成景观节点为园区环境增色。
△ 搭建连廊实现双首层的商业模式
△ 将楼梯打造为景观雕塑
科技与传统相融
得益于旧园区建筑丰富的立面语言——竖排圆窗、遮阳挑梁、横向长窗、空中连廊……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通过微改造唤醒了旧场地,就好比擦拭封尘已久的容器,让她重新焕发光彩。
△ 改造前的十号工坊
△ 改造后的十号工坊
△ 新建的科技展厅
园区开放后,附近的居民时常路过“监工”,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一处广州打卡地,各大餐饮休闲品牌争先入驻,各大科技公司也在此落户聚集。
△ 园区里活跃的人群活动
△ 热闹的商业街区
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坐拥了2.5万㎡都市沉浸式商业街区和3万㎡城央花园低密度办公空间。放眼未来荔湾区的商业版图,除了接轨国际化,更会结合自身岭南特色,打造别具一致的特色商圈,吸纳更多的国际商家和游客,锁定荔湾商业消费圈。






































Vilnius Airport Terminal, Lithuania | Zaha Hadid Architects

厦门九牧创新中心 | OMA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扩建: 奇特里奥宫丨MCA建筑事务所(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
龙江老街改造丨竖梁社
南海大沥建设大道人行天桥丨 竖梁社
顺德伦教小学分部改造计划丨 竖梁社

德禄空间PLUS“给生活加精彩”系统家具设计大赛冠军作品《白色之上》设计师访谈

北京滋生小院建筑与室内设计 | 介介工作室

FGP Atelier在中国的广州国际文化中心项目正式开始施工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Don't miss major events in the global design industry chain and important design resource companies and new product recommendations
Contact us
Report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