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树文明与人居未来国际建筑设计竞赛TOP6作品《对话》设计师访谈

Favorite
3,971
Release Time: June 9, 2021

本次2021年古树文明与人居未来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的结果已正式公布。恭喜参赛编号为YBRIBA-Tree-140003,来自泛式建筑/far workshop的王莽源、吴政轩、陈麟羽和他们的作品《对话》荣获六强称号。

2021年古树文明与人居未来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六强作品:

►TOP6 对话

参赛编号:YBRIBA-Tree-140003

►评委评价

“该组建筑的形态和体量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 整体氛围良好。“ —— 西泽立卫

“modest architectural designs well integrated into the site.“ —— 贝建中

“主题突出,造型别致,与环境很好地结合,材料的选择体现出生态与可持续性。“ —— 孟建民

►设计师介绍

王莽源(左)、吴政轩(中)、陈麟羽(右)/ 中国

<王莽源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英国剑桥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 建筑学

工作经历:

泛式建筑/far workshop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美国KPF建筑事务所 伦敦办公室

英国 Feilden Clegg Bradley Studios

<吴政轩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英国巴斯大学 建筑学院

工作经历:

泛式建筑/far workshop事务所 建筑设计师

<陈麟羽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诺丁汉大学 建筑系

工作经历:

泛式建筑/far workshop事务所 实习生

MONOarchi Studio

Rainwells construction

►作品解读

我们试图寻找某种介于自然与人工之间的遗迹感氛围,来建立起与这片壮美的古树群落的对话。

遗迹感是人造物返回自然的前一秒,它的身上隐约带着人工的雕琢,却又跟自然物暧昧不清。我们赞美这种暧昧,通过这个纽带,得以建立起现代人与自然的交流。

我们将这一概念贯穿至整个规划以及其建筑设计当中。建筑设计中,我们希望能回归到最质朴的建构逻辑上面:上面有遮雨,下面有支撑,中间有挡风。形式上也试图探寻某种非绝对几何形态的介于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建筑语言来回应古树群,营造一种崭新却又熟悉的空间体验。

►六强访谈

1、本次竞赛命题中的难点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次竞赛的核心:人与树及自然的关系?

第一个难点是我们没有亲自去过场地,单是凭借主办方发过来的场地图片资料及视频来理解场地。这样做会比较危险,因为我们没有亲自感受到场地所带来的气氛,植被以及其他气候环境,所以对于建筑设计会有所偏差。

第二个难点在于设计量,整体项目一共有六七个单体建筑要设计,虽然每个单体面积都比较小,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希望每个建筑都能结合地形后有一定各自的特点,所以设计量相应的要增大很多。

我们对于自然和树的理解可能会偏向更本质的东西。当然建筑跟树的互动方式有很多,树在建筑内部,树在庭院里,树在阳台上等等类似的设计比比皆是。但是我们认为建筑跟树最核心的关系其实是人通过树跟土地建立某种关系,从而回归到某种质朴而又深远的本源。

我们希望当人们看到我们的作品的时候,能看到某种氛围,从这里面人们能隐约感受到人和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2、进入本次竞赛的六强,你认为自己的优势和作品的特色是什么?可以为项目带来什么价值?

我们在上面这个问题上已经表述了关于人跟树以及土地的关系,可能初读设计要求时,会自然把认知和注意力全然放在如何构建树与建筑的空间关系上,事实上我们更在意建筑通过树如何跟土地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关系才是本质的,质朴的又深远的。

我们做这个项目其实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因为这个项目本质上是一个度假庄园的项目,它有自己一定的商业属性。但是在竞赛中我们想尝试探讨一些新的建筑语言,来展现对于建筑跟树以及土地的思考,所以最后的建筑上其实是有一定的实验性的。

3、谈一谈参赛初衷、参赛收获和感受,发表一下感言。

吸引我们参赛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整体的设计任务书让我们感到主办方是希望寻找某种学术和实践的平衡点的作品;

二是评委会有让我们尊重的建筑师。

整个竞赛设计过程让我们有机会做一些新的建筑语言的探究,同时通过竞赛宣传将我们的思考能跟其他建筑师以及读者一起分享,这也让我们很兴奋。最后我们能入围前六,非常感谢评委和主办方对于我们的作品和创作理念的认可。

恭喜六强获奖者!

(以上访谈内容仅为选手个人观点,不涉及官方立场)

About author

Comment

Case recommendationMore(0)

No Data